新闻动态
通识中心《大学语文》教研组到同济大学进行教学研讨
发布日期:2021-06-23   来源:文理学部   

  2021年6月22日,我校文理学部通识教育中心《大学语文》教研组在戴从喜副教授、徐蕾副教授的带领下,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就《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崇志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邓君副教授接待了我校调研团。

  研讨会伊始,戴从喜副教授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接待表示了感谢,并称赞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在通识教育相关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济大学是通识教育联盟的早期成员之一,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工作。人文学院作为同济通识教育的主要推进单位,经历了这么多年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突出。紧接着戴从喜副教授介绍了我校通识教育中心的基本情况,对通识课程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予以了介绍。《大学语文》是我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课程之一,自18年秋季学期我校开始推动将《应用文写作》转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相关工作,至19年春季学期完成了《大学语文》在线课程的制作工作,随后在1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超星平台正式开展在线课程教学。在课程的开展工作中,大学语文教研组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同济大学与我校同为工科见长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展也较早,希望能在课程设置、教学规划等方面分享宝贵经验。

  

  同济大学朱崇志教授对我校《大学语文》教研组的来访表示了欢迎,在介绍了同济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况之后,就研讨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表示同济大学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虽然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工作上稍有差异,但对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大学语文》的重视上还是比较一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同济大学的开展时间悠久,中间也经历了几次变化。在课程推行之初,所选学生主要是文科方向的专业,教学内容也更偏向文学作品的赏析。但很快学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理科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薄弱,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大力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在原先文科专业的基础之上,将《大学语文》写入物理、化学、医学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之中,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水平。目前同济大学共有82个招生专业,其中有26个专业需要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数量超过1000名,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并且针对同济本校学科与学生的特点,由于本校没有《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学校决定将《大学语文》课程改名为《大学语文与写作》,突出写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对《大学语文》的更名与对写作的重视,引起了我校《大学语文》教研组的共鸣。戴从喜副教授称赞了同济大学的课改工作,表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通识教育工作对写作教学越来越重视,体现出未来通识教育的新方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同样作为工科见长的高校,也一直很重视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推进《大学语文》教研工作的模块化教学方式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展,并于2021年将《大学语文》作为自荐课程展示在“上海发布”公众号上,体现出我校改革的决心。双方随后就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设定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了深度研讨。朱崇志教授在回答的同时,以自己本学期新开的《思辨与写作》课程为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思辨与写作》课程的学生群体主要为理科专业的强基班学生,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朱老师制定了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并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提升阅读学生论文的能力。并且在最后的课程评价考核中,让学生提交课程学习小结,据此进行打分,确定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了课堂讨论。

  

  随着研讨的深入,双方就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语文》的定位、写作推广活动的开展以及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等多个问题进行了交流。朱崇志教授与邓君教授称赞了我校通识中心专业团队的建设,戴从喜副教授也感谢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对我校通识教育工作的认可与指导。最后,双方都对日后进一步的交流活动表示了期待,研讨会圆满结束。

【打印】【关闭】
Address:2360 Jin Hai Road,Pudong Area,Shanghai,China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 copyright | Tele:50215021
学部公众号:
爱在文理